我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索粉,自高中以来就对大法旗下的Xperia系列手机眼馋许久。不论是其硬朗的造型设计、索尼自家的黑科技加成、优秀的屏幕素质,还是发烧的影音体验无不一次又一次的戳中我的G点。奈何当时作为高中生财力有限,我的上一台主力机——乞丐16G版本的iPhone 6S Plus是硬生生的给我服役了4年。而女神异闻录5的大热、Xperia XZ1作为主角团用机又是狠狠的给我带了一波货,于是我下定决心不再在Sony和iPhone里面纠结,并在高考结束后作为大学入学礼物将主力机换成了当时最新的港版Sony Xperia 1 ii(下称马克兔)。如今Xperia 1 iii(下称马克伞)已经发售了几个月,我的马克兔也已经在手中服役了一年多,也是时候来谈谈我这一年里将马克兔作为主力机的使用感受了。至于为什么不是评测,首先是我没那个专业能力,其次是我自己的使用习惯十分特殊导致无法用常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个便在后文结合机子细说。

首先我自己算是ios和安卓通吃型选手,从小到大的主力机从最早Android 2.1时期的HTC到iPhone 4系列,再到红米1S和iPhone 6系列全都用过。其中备用机里也不乏有夏普、三星等洋垃圾的身影,每部机子虽说使用时间是有长有短,但至少是有深度体验过的。而我从10年左右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缘故,也算是见证了安卓、苹果甚至是Windows Phone近10年的发展史。同时洋垃圾也让我养成了爱折腾的习惯,因此我没有遗漏原生Android 2.1到如今最新的Andriod 12其间的任何一个版本,国产的MIUI也是断断续续的通过刷机从5体验到了12.5。ios就更不谈了,从拟物化的ios 6到ios 13也一个没落下,直到进入大学开始使用我手中的马克兔,6S Plus拿给家里老人过后才完全停止了对ios的使用。所以本文更多是会偏重软件层面结合一些硬性配置来谈谈我这一年的使用感受。

碍于国内残缺且毒瘤的安卓环境,自iPhone 7发售后我选择手机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硬性标准:

  1. 具有完整且相对不恶心人的系统生态服务,ios就不说了,Andriod你至少不能妨碍我通过各种手段安装Google套件使用完整的Android服务。
  2. 因为手小的缘故,手机的工业设计必须在线,横向的极限宽度一定不要超过73mm,除非迫不得已,例如iPhone 6S Plus那拉跨的手感可是足足恶心了我4年。重量自然是越轻越好。
  3. Android方面的异形屏例如大刘海直接排除,最多可接受挖孔,iPhone那边确实是没办法。屏幕只要你显示效果够劲就算是16:9都没关系,看番还不会有黑边。
  4. 最好配备有3.5mm耳机孔。有5G。
  5. 有高刷当然更好,但不重要,因为只要UI动画在线且流程稳定,60hz我也能用。

同时因为我是一名编导艺术生的缘故,挑选手机会更多考虑影音体验方面,而摄影系统则更偏重RAW照片及高码率视频素材的拍摄可行与使用方便程度,所以我不会管相机纸面参数,重要的是用起来在我自己拍摄过程中构图体验如何、拍摄速度如何、方便程度如何以及专业性如何。我自己也不怎么在手机上玩诸如王者荣耀、原神这样的大型游戏,顶多就玩玩PCR(公主连结)和舰队collection这样的不怎么吃配置的游戏,更别提现在手机大部分性能已经过剩了,所以你处理器及续航如何都是其次,反正都可以我自己调,调了还拉跨那就再说。

而Sony Xperia 1 ii可以说是完美满足了我以上所有的需求。

72mm的小蛮腰和166g的重量可以让我轻松的单手操控而不觉得累,硬朗的直角边框与优秀的过渡设计,让这部手机的手感和握持体验堪称完美。在冬天寒冷时我可以一只手揣兜里,一只手用来刷视频、回消息、看论文、听歌。平时2K,特定软件4K的分辨率配合着21:9专业的电影画幅比例以及Sony独家的X1 for mobile图像增强技术,让这部手机的显示效果可谓是十分的“暴力”。同时当我需要使用更专业的软件对视频或图像进行调色、修改时大师模式的加入也能让我获得更加准确的色彩还原,更别提这手机还能调的D50到D93的白平衡了。总而言之,单论屏幕显示专业性和综合素质,除了Sony 自家新出的拥有4K+120hz高刷的Xperia 1 iii,其余包括三星在内都还没有能打的(我真去三星线下店拿软件导图片到S21里去对比过,主观三星有些观感更艳丽但色彩还原失真了)。

同时我前面提到这手机拥有21:9的专业电影宽屏比例(相当于你在电影院中端影厅看到的非IMAX比例),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单独把这手机的影音体验,以及我这一年下来的使用感受划出来讲讲。因为我平时更多用的是标准模式而非大师模式,且更多人解除不到如编导般专业的场景,因此我这里只讲标准模式,有机会再单独写一篇HDR规格的文章把大师模式放到那里面讲。

首先以B站1080P高码率下的《让子弹飞》为例,马克兔这边在整个非异形屏被直接铺满没留任何黑边,其次得益于D93的标准电视白平衡,其效果相比起华硕天选这边的1080P 144hz显示器色彩更加饱满、也更加锐利。同时声音方面,不论是在有线耳机还是证明双扬声器的外放环境下,Dolby和DESS Ultimate技术的加成、非hires音源的Sony高解析音频提升算法也让马克兔这边的观影体验比起前者拉开了一个级别。让其拿在手中刷片仿佛不是一个智能手机,而是一个移动的小型电影院。而手机自带的DRM等级1也保证了预装的Netflix和亚马逊Prime Video满血输出,而我也下载了MX Player配合着Google相册用以解析4K分辨率的蓝光原盘片源(如下图的《绿衣骑士》),得以保障4K画质的完整解析,因此我也特别喜欢拿它在夜深人静、没人说话的黑暗环境下看番或是看电影,因为马克兔相比起其他手机甚至是电脑,其观影沉浸感可以说是碾压级别。

音乐则一直是Sony Xperia系的强项,前述的一切音频加成外加上索尼音乐APP的低底噪与hires音频完整解析率,也让马克兔有了类似于如今Walkman的性质,可作为一个小型的hires播放器来使用。不过相比起马克伞,马克兔的360 Audio技术并不是全局的,必须配合官方的索尼hires商城App里的专门适配过360 Audio的音源才能使用,这点比较不爽。

因此也就引出了Xperia 1 ii体验的下一个方面——日常软件及系统使用层面。

如前所述,我十分看重Andriod系统生态的完整度,因此我买的是自带Google全家桶的8+256的港版,其一是当时国行还没有发售,其次是即便国航上市如Google相册的云备份、Google Feed(负一屏)、Google助理啥的肯定会有阉割。而后面对比国行也证明了,比起国内的各种定制UI,相对简陋的被阉割版本的国行原生Android系统,使用体验可谈不上易用、好用。因此只有对于Xperia 1 ii来说只有港版、甚至是系统语言得设置香港繁体中文,挂上梯子且登录Google账号才能发挥出这手机系统的全部实力。其预装的是原生Android 10系统,无系统广告是肯定的,但在UI动画上有一定的阉割。不过通过如今的Android 11更新,UI动画已经和Pixel那边没啥区别了。

马克兔上配备的是骁龙865处理器——也就是去年(2020年)的旗舰U,内存上港版相比起国行的12G少了4G,也就是8G,纸面数据上肯定是没啥毛病,也无愧于它的旗舰定位。但奈何原生系统面对国内混乱拉跨的软件生态,若没有厂商对其的专门适配与压制(如MIUI照明弹),或是性能过剩的上12G内存,其4000毫安的电池肯定会因为各种国内毒瘤频繁的自启(字节系、阿里系、百度系)与挂后台(腾讯系)而很快见底,且隐私也相当于对毒瘤大开门户。因此我在使用时首先是看国内软件有无在Play Store上架。例如微信、bilibili、淘宝、支付宝、豆瓣等。且在电池选项里禁止了除必要软件和Play Store软件以外的一切国内软件的后台运行权限(包括淘宝、支付宝、豆瓣),选择的是禁止后台运行,连Adaptive Battery的机会都没留。同时除非必要情况(点外卖、网购等)我全程关闭了位置信息。以上这些操作对于原生或类原生系统压后台、保护隐私都属于基操。

而我基本也不使用字节系和百度系的应用,不看抖音不刷小红书不逛贴吧,百度网盘就更不用说了,我要去的论坛里要下载的文件基本都适配了Google云盘和MEGA,再不济有One Drive,连网购相较他人都很少有。因此我手机里的国内APP除了TIM、微信和网易云以外完全就没有其他任何后台运行的软件(包括酷安)。配合着国行节电优能与原生Android 11的调度,日常使用体验可谓是流畅至极。现在电池还剩3750毫安,我平时每天刷1-2小时b站或油管,日常打完PCR和舰C的工,再碎片化的逛逛Twitter、bangumi、Stage1或者知网啥的,去巴哈姆特动画疯上面补补番,一天下来大概亮屏6-7小时,好一点能上8小时。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日常需求。同时我把Xperia自带的电池保养设置为始终,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电池寿命。

但说完通过我自己的调教所得到相对不错的使用体验后,就得说说这手机在某些层面上的糟心之处了。

首先前文说过,在高中时期我就已经盯上Xperia系列了,当时正值XZ1的全平衡设计巅峰时期(那手机也得了当年的红点设计奖),同时软件方面也还未阉割Xperia主题系统,可以自行安装各类第三方定制主题(例如官方的战神主题),整个手机的自定义化程度极高。但如今马克兔面对酷安上的各种第三方主题,安装后只能改个桌面壁纸而抛弃了导航栏按钮以及各类叠加层,再配合着马克兔拉跨的图标适配可谓是令我十分不满意。

但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Sony原生软件的缺失,而是自Xperia 1之后Sony干脆直接阉割了过去的显示设置里的超逼真模式(也就是过去一些人所说的瞎眼模式),而将标准、X1 for mobile和超逼真模式整合为了一个“标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大师模式,这对于日常显示中想要更激进、更艳丽显示策略的用户可谓是巨大的打击。因为如今的X1 for mobile对于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的提升真的没有过去的超逼真模式强,因此我日常使用中是全程开启标准模式并使用的D93白平衡以尝试获得更加艳丽的显示效果。或许是为了更加迎合普通大众用户而导致系统里的索味少了吧,这是好事但我不喜欢。 当时拿到手里总会有一种错过了旧Xperia巅峰时期的错觉。

最后说说摄影系统方面,前面说过我作为一名编导生,马克兔上专业化的摄影大师与电影大师可以说是正好戳到了我的G点。毫不含糊的各类设置选项、镜头切换逻辑(16mm、24mm、70mm)以及不俗的成像素质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将一个A9微单和摄影机直接搬到了手机上来。外加实体对焦按键和音量键控制变焦的加入,让我在平时在做摄影课作业时同学都拿着自己的佳能尼康出街,而我只要不是极端需要80D这样高宽容度的学校设备来拍摄作业,日常一般是直接把马克兔掏出来随手就开拍,且成像素质相当不俗。再多在参数上饶舌也没啥用,直接上图吧。








原图手办部分皆为摄影大师+Google相册微调,后两张是高考结束后去锦里旅游时拍的,皆为摄影大师直出。说实话我个人是觉得这机子的拍摄潜力巨大,奈何我还没挖掘完。

那么这篇Blog到这里也该结束了,我实在很难向人推荐Sony Xperia 1 ii作为主力机,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不是一个好手机。设计同质化、家家都在军备竞赛的当今,能找到一个具有完整屏幕、3.5mm耳机孔、系统纯净、设计ID和配置毫不妥协的手机已经很难很难了。一些人说它拉跨、简陋,但我却觉得它极客、专业——没有坏的产品,只有不适合自己的产品。我不希望市面上只有一家Sony,也不希望未来发现Sony不再做手机了,毕竟多一份选择、多一个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总是好的。